AFM原子力显微镜的制样标准有哪些?

 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4-16 09:16:58

原子力显微镜作为纳米尺度表面形貌表征的J工具,其成像质量高度依赖样品的制备标准。本文将从样品类型、处理规范、固定方法及环境要求四方面,系统梳理AFM原子力显微镜制样的核心标准,助您获得高信噪比的科学数据。

一、样品类型与基础要求

不同样品需遵循差异化制备规范:

样品类型

尺寸要求

表面粗糙度

特殊说明

薄膜样品

直径<12mm,高度<3mm

<1μm

需预先制作边界清晰的台阶以便厚度测量

块体样品

长宽<30mm,厚度<10mm

起伏≤10μm

需明确标记测试面

粉末样品

质量≥20mg

颗粒<5μm

需备注分散剂类型及超声时间

液体样品

体积≥1mL(建议3mL)

-

需均匀分散无沉积,涂于新鲜云母片

生物样品

-

-

需详细说明固定方法(如静电吸附或化学修饰)

原子力显微镜.jpg

二、标准化处理流程

分散处理

粉末样品需超声分散(建议时间≤20min),控制浓度≤40mg/mL,使用超纯水或乙醇作为分散剂。

液体样品需滴加至新鲜解离的云母片或硅片,自然晾干或用氮气吹干。

固定方法

固体样品:用双面胶或导电胶固定在金属基底,确保测试面平整。

生物样品:

蛋白质:调节pH至等电点以下使其带正电,利用云母负电性吸附。

DNA:通过硅烷化处理使基底带正电,或添加正离子辅助吸附。

活细胞:覆盖率建议50%-70%,使用聚赖氨酸等增强贴壁性。

清洗要求

硅片需经乙醇超声清洗,云母片需逐层剥离至新鲜表面。

含盐样品需用超纯水冲洗,避免结晶干扰成像。

三、测试环境与控制参数

环境控制

湿度<40%,避免水汽凝结影响激光稳定性。

配备减震台,使用氮气隔离外界振动。

仪器操作规范

开机顺序:总电源→控制器→电脑;关机反之。

探针安装:轻拿轻放,避免扫描器受损。

数据导出:禁用U盘,使用光盘拷贝原始数据。

扫描参数优化

根据样品特性选择接触模式、轻敲模式或非接触模式。

扫描范围:通常≤80μm(依型号调整),避免*大范围扫描导致图像失真。

四、常见问题分析

问题现象

可能原因

解决措施

图像模糊

样品移动、湿度过高

重新固定样品,降低环境湿度

针尖损坏

样品表面粗糙

预处理样品至粗糙度<1μm

分辨率低

扫描速度过快

降低扫描速率至0.5-2Hz

静电干扰

生物样品未充分固定

使用导电基底或离子束中和电荷

遵循科学的制样标准是获取高质量原子力显微镜图像的关键。从样品前处理到环境控制,每个环节都需严谨操作。建议初次使用者与仪器工程师充分沟通,根据具体样品特性调整参数,逐步提升制样技术。